换工记

2024年9月5日,在决心换工作三个月后,我点下换组的按钮,正式找到了新的工作。至此,这三个月的焦虑,以及近一年的失望和无助,大概是画上一个休止符。我想对这段经历进行一个回顾,因为从没料想它会如此令人挣扎 和怀疑自己。

1. (再次)升职失败

“I think the chance of you getting promoted is small.” 屏幕另一端的老板说出这句话时,周围的空气突然凉到刺骨。二月时他说,只要和同事和睦相处,按照目前的工作质量,“I’m sure you’ll get promoted soon” 或者更具体的说,”next half“。

于是我尝试和这个组和解,读了许多职场沟通的书籍,和心理医生聊天,尽量不表达任何会产生矛盾的观点。三月时我和大老板协商,到兄弟组做一些新的项目,期待能锻炼合作的能力。埋头苦干两个多月,也产出了不少成果。于是在年中考核前,我和朋友去墨西哥转了一圈,顺便打算问问老板升职的进展。

当老板给出”不太可能升职,因为人际关系的改善需要一定时间“的答复后,我的希望再次破碎。除了对工作”多劳多得“幻想的破灭,也是对这个组幻想的破灭。

2. 求助,和初次尝试

我首先想到的是 离开大公司。经历今年的两次绩效评估后,大公司给我的感觉是,会奖励一个听话的员工,而不是有才能或者贡献多的员工。如果自己辛苦做出的成果因为公司策略调整被埋没,或者评价因为”和狗儿们无法相处“而贬低,那我为什么要在一个臃肿的机器里浪费青春?不如去一家小型或者创业公司,最起码做了什么大家都看在眼里,做得好公司就进步,做不好就垮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那一周我开始酝酿找新的工作,但只是在酝酿。我和大学实习时的老板打电话,他之前加入过许多创业公司,现在在一家大厂做管理。听完我的经历和困扰后,他说,听起来你有很多能力都没被放在合适的环境里成长。

职业早期需要一个导师一样的角色,或者有经验的人来帮助自己发展。而显然我的组里没有这样一个角色,无论是技能,职业规划,还是职场法则。我的老板听起来不是很靠谱,譬如年前许诺过要升职,包括这次,接连两次失言,要么是自己没能力,要么是没想要培养我。

与此同时我也和许多同学聊天,问他们找工作的经历,或者在创业公司工作的体验。我给自己订了一些计划:接下来两周要聊多少个初创公司,结识多少人;与此同时也申请了一个”职业发展“的项目,心想既然老板该做的没有做到,那就自己去找资源去学习职场发展。

后来聊了一些投资人和创业公司,要么我不太感兴趣,要么他们要求有多年的工程或者和机器学习相关的经历我达不到。总结下来,只是认识了一些人,也许以后有用。

与此同时,我也在公司内部开始看其他组的机会:先是找关注很久且比较厉害的人聊天,问他们的职业如何发展。同时在公司org chart里看哪些组做的东西有意思,然后找他们的领导聊聊年底会不会招人。

至此六月结束,我充满希望,认为目前遇到的只是小困难,可以花半年时间弥补人际关系上的短板,做到升职。到时候再联系最近结识的人寻找机会。我身边的人也都表达类似的建议:毕竟在这个组待了一年多,贡献大家看在眼里,应该很快就会升职,此时离开就要花去大量的沉默成本。

3. 暂停键

当初我加入这个组,有三个原因:一是想做偏向产品的研发,不是纯产品,也不是纯研究;这样既有自由度,又可以让人们用上自己的成果。二是在这个组实习时,做的项目包含了所有方面,从训练模型,到设计交互,可以学习不同领域的技能。三是我对可穿戴和增强现实领域感兴趣。

而工作两年之后看,只有第三点成立了。对于第一点,我们组就没做什么研发,完全就是在做各种演示和没深度的应用,而产品组因为公司策略调整,根本没用我们做的东西;对于第二点,我们组只管开发界面和交互设计,基础的模型和算法都是别的组负责,我在这里基本没有任何新的成长。

所以从墨西哥回来的第二周,大老板宣布我们组要被调整到可穿戴设备的工程组下面时,我看到一些新的希望。既然挪到了产品组下,那么接下来的工作应该会更容易被发布?工程组应该会有许多技术大牛,到时候和他们一起合作?

于是我和老板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聊天,表示了在组里前半年的各种憋屈和不满,以及给他提了一些建议。我说,”接下来半年我会和你们继续工作,来把人际关系上的技能改善,并且看看在产品组有什么新的机会“。老板很满意地笑着说好,七月开始了。

4. 再次尝试

七月的时间过得很快。同样很快地,我发现这个组根本没有任何改变。结构调整后,老板和新组的领导们开了许多会,然后把笔记分享给我们。除此之外,要做什么项目,怎么开展合作,截止到现在也没有具体搞清楚。

这直接导致那个月无事可做,我借机参加了公司的hackathon,并且抽几个周末做一些和大语言模型相关的小项目。一方面为了学习新技术,另一方面也是为找工作做准备,因为我对大模型的应用很感兴趣,这些项目也可以作为申请新组的敲门砖。

手头的项目都做完,工作的规划依然不明朗。我便花一周与新组的领导和工程师开会,了解现有的项目以及在什么地方可以合作,然后写了份文档,分享给我们组的人。结果我老板非但不表示赞同,还警告我不经过他的允许就和别人交流,说”领导们的时间都很宝贵“,我擅自行动不仅低效,还会使别人对我们组有偏见。

我自然直接懵掉,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帮大家理清思路,因为他花了一个月还没搞明白大家到底要做什么项目。进入新环境自我介绍是理所当然,为什么要经过他的同意?去年我独自找产品组扯皮时,他为什么没出手帮助,现在来警告不要越级沟通?

虽然我取消了后续的一些会议以及在组里道了歉,但这件事让我愈发感到在这里待不下去了,不仅对前途失望,而且对老板失望。在组里混乱之际,他似乎更关心自己的声誉和安危。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换句话说,爱因斯坦都得在这个组憋屈死。

另一件让我下定决心离开的事,是好朋友兼前同事Danny创业出了问题,但因为离职未满一年可以直接回Meta工作。我告诉他,千万不要回我们组,没什么前途。那天回家之后我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如果对好朋友都如此建议,那我自己为什么还要待下去呢?

所以八月初,我正式决定:离开这里,越早越好,等不到年底了。

5. 错过时机

八月初,我下了决心,开始正式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于是流程总结如下:

  1. 考虑到身份和麻烦,我基本上只看了内部的机会。
  2. 因为想要做技术前沿,我基本上只问了和大模型应用相关的组。
  3. 但由于我没有许多做模型的经验,这些老板们基本上没有回复我,或者说背景不符合。

例如,前两周大概问了四五个组,其中一个组我特别想去,不仅老板是我本科的学姐,而且做大模型多模态的研发,还时不时有学术发表。我找到这个组一位同事聊天,下周恰好她们组来纽约,又和学姐吃了顿饭。

吃饭当天出门的时候,我对自己说,今天一定可以,好好发挥!

然后就是我们面对面坐着,全程我都在侃侃而谈,饭菜基本没动,激动地表达对这个领域的热情,想做的事业,目前的困境。

然后学姐放下筷子,说,

”但是你没做过模型的工作,我们需要能立刻上手的人。我能看出来你很有热情,学习能力也足够,但我为什么不找一个之前就做LLM的PhD呢?“

然后她去开会,我把饭默默吃完。

后来我也陆续发了一些消息询问情况,但都再没有回应。那两周想去的组全都没怎么回复,给我的打击有点大。我甚至怀疑,当初读人机交互这么一个领域,做得太杂,完全没什么竞争力。

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是联系了一个做大模型的产品组,老板很爽快地答应周五见面,聊天的过程也异常轻松,他说,

”现在模型的变化很快,倒是产品的体验跟不上。我们就需要一些想法多,做事快的人来思考怎么把新的体验做出来。“

然后我们一拍即合,我说晚上就给您答复,他说好,我们速战速决。

甚至大学时的辅导员也在这个组里,我俩下午交流了一个小时,他讲了许多自己职业发展的经历,以及这个组前景不错老板也好,”你来这边,有我帮忙“。聊完我便直接决定加入,”希望合作愉快“。

那个周末我老做梦,梦到自己搬去了湾区,开始了新组的工作,白天也在幻想加州的生活,考虑自己要不要买辆电车在大晴天的高速上飞驰。

但下个周一,老板回复说,他高估我的级别,而对应级别的位置在上周五已经被填上了,看看能不能帮我多要一个位置。两天之后,他说抱歉,没有办法。我说没事,感谢,然后向另一个聊得不错的组发信息问能不能转过去,得到的答复也是,抱歉,因为你没有机器学习相关的经验,我们不想承担这个风险。

接连两个很有希望的职位都错过,让我有点控制不住。此时的选择已经耗尽,能聊的组都聊了,颗粒无收。那天早上很绝望,把头捂在沙发上大哭了一阵,心想我的职业不能就这么陷在这里,一定还有出路的。

于是崩溃了一会儿以后,我把公司内部的职位网站打开,把部门范围调成所有,只要是和机器学习相关的职位都找对应的老板问了一遍。运气不差,有四五个组立刻就给了回复,说可以聊一聊。

6. 尘埃落定

把范围放开之后,发现还是有很多机会的——如果只是想在机器学习的领域增长经验,进入一个正常的职业环境,而不在乎是否和之前背景相符,或者一定要做面向用户的体验的话。

目前已经在谷底了,任何改变都只能是向上,那就心态平和一点,把思路打开。那天聊了两个广告组,一个Instagram的组,一个做大模型安全的组,一个用大模型做虚拟人物聊天的产品组,还有一个推荐算法组。

接下来的一周又陆续和不同的组聊了聊,基于自己对职业规划的考虑,还是想把机器学习相关的硬技能给掌握,花时间好好钻研一下,便选择了偏核心的推荐算法组。另一个原因,是这个组的老板给了特别多的鼓励,每天都在回答我的问题,以及帮我规划如何长远地考虑职业发展。虽然因为项目原因我投奔了同组另一个老板,但这里的人整体感觉都很务实,技术很强,而且领导对下属的职业发展很负责,which is all I need.

所以这周,转组正式成功。这段时间的经历比当初找工作、申请学校都更为揪心,是我没有料想到的。可能一方面是对现状的不满和绝望,导致寻找的心态和以往”满怀希望开启新篇章“并不相同,变得更急切、也对小的打击有更剧烈的反应。但无论如何,我跑出来了,I made it,还有许多事等着我去做。就像温和说的,”以后回头看都是小问题。“

如何——

找工作

这三个月的找工作,一些比较有帮助的想法和做法,来分享一下。

1. 如何找创业公司

当初但为了寻找创业公司,我做了以下几件事:

- 上风投的网站,浏览它们投资的公司,对感兴趣的发简历。例如a16z,红杉资本,还有一些比较小的风投公司。我发现许多和AI有关的创业公司都在做一些LLM的套壳应用,例如智能日程规划,智能财务管理,总感觉过不了三五年都会被代替。
- 以前听说或者了解过的公司,感兴趣的都投一遍。OpenAI,Anthropic不说了,还有一些智能穿戴的公司,比如Limiteless。
- 参加本地的创业聚会。在Google上搜一搜会发现许多活动,从墨西哥回来的第二周我就连续参加了两个,都在酒店露天的顶楼,一大批人手里拿杯酒三三两两地聊天,完全不适合社恐。倒是认识了不同领域创业的人,有的在做机器人来替代建筑工人,有的在研发新的疫苗,有的给人订制厨房的柜门,总之很有意思,但收益很小,鱼龙混杂,应该不会再去了。
- 在LinkedIn上认识一些做风投的人,问他们有没有创业资源可以推荐。

2. 了解自己

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我只是模糊地有个想转的方向,但我对这个方向了解多少,背景和这些职位符不符合,优势和劣势在于哪里,这些都是后来慢慢变明确的。如果了解到自己的需求并且能够明确的表达出来,会免去许多额外的精力。

3. 准备一个自我介绍的文档

这也是了解自己的一部分。找工作时一个同事对我说,不如你把想做的方向,未来的职业计划,以及你能为团队贡献什么都写下来,整理成一个文档。后来找组时这篇文档也的确帮助新的领导们快速地了解了我的背景和需求。

因为主要是找内部的机会,文档包含了如下内容:

  • 自我介绍。我的背景, 研究内容,以及我在公司目前为止做了什么事情
  • 我的工作风格。我喜欢什么样的工作,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与人沟通。
  • 工作中我最看重的三点:聪明且有热情的同事,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以及领域和项目。
  • 我对于团队可以贡献什么。
  • 我想向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在这些方向我有什么样的经验。

有一个老板面试的时候,说我是给他资料最全的人,其他人大多发个消息问一下,但看完这篇文档后他就觉得省去了不少时间,能直接开始聊一些更具体的东西。

4. 积累外界能够看到的成就和经历

因为这两年做的项目都和内部还未发售的产品相关,在对外申请时,简历上的内容和两年前毕业时差不多,很难向别人展示新近的经历。和公司其他做科研的人聊天,他们都说,有时间的话,可以把自己的科研发表一下,或者申请一些专利,或者参与一些现有产品的项目,这样就不会把自己的成就限制在公司内部。

5. 诚实,透明

找工作是一个相互打量的过程,知道适不适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全面展示给对方——没有完美的职位与完美的候选人。每次和新的老板聊天时,我都会提起自己两年没有升职的经历,以及尽量客观地做一些解释。直面自己的一些不足反而会让对方产生更多信任感,也更包容。

同样的,当我有不同组都比较感兴趣时,也给每个老板及时更新自己的情况和想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当时毕业申请工作时,有前辈提供了许多帮助但最后我并没接受对方的offer,因为沟通不及时产生了一些不愉快,而这次并没有发生。

避免重蹈覆辙

这两年虽然许多地方不尽人意,回顾一下自己也有要改善的地方。最大的莫过于沟通,以及对工作的态度。之前把工作看得太重,看做是生活的重心,导致和同事沟通时过于情绪化,也影响了身心健康。另一点是和老板交流太少,以后要多多更新我的进展和问题,多多利用ta来排忧解难。

走出焦虑

我很容易陷入循环的焦虑。因为工作不理想陷入对未来的焦虑,找不到工作陷入对自我怀疑的焦虑,最近时常睡不着觉,或者在电脑前突然无法呼吸,或者每隔几分钟看一下手机有没有新的消息。

确实很难熬,但我没像四年前一样崩溃。

首先是朋友和家人们,大家一同承担,焦虑就没那么大。同以前的老板、同学、同事交流找工作的经历,讲自己的遭遇,获得不少帮助和鼓励。

最重要的还是平日交流的几个人,比如最近高思达也在找工作,我们就一起聊组的信息,相互打气;比如找温和参谋哪个组比较理想,或者每次有希望或者被拒绝时我都给刘宇赢和Danny发信息。我爸妈也从”现在这个做着不是挺好,要和同事搞好关系“,到有所理解,“能体会到工作不是自己想做的那种痛苦,慢慢来”。

特别感谢远方的于颖洁同学,这段时间分担不少我的负面情绪,又一直在为我加油打气。感谢这段可以分享真实生活的连接。

然后是运动。一切情绪都是形而上的,只要坚持锻炼,就不会垮掉。有几天早起特别难受,不想上班就去健身房里跑步。最近也开始学网球,只要动起来,脑子就不会100%关注在消极的情绪上。

读书也帮我熬过了许多没有头绪的日子。最近读完了《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到他的苦难、挫折和对志向的不懈追求,就会情绪激动。读书是穿越时间和伟大的灵魂对话,而读到这些灵魂仿佛也理解自己的心绪以及所面对的困境,不能不说是一种安慰。

最后,解决焦虑的根本方法就是解决问题。虽然挣扎这么久,但最终没有沉沦,总怀有一丝希望而去不断尝试。

办法总是有的,献给未来的自己,也献给处在类似境遇的人们,就像Danny给我发的信息一样,”It’s a tough time, but hopefully in 10 years, we will look back at it and it will be a blip.”



© Mingrui Zha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