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本读不下去的书
最近在读两本很著名的书,但发现都有类似一个让我读不下去的特点:文笔太差。一本是刘慈欣的《三体》,一本是侯世达的《集异壁》。前者因为名气太大,后者因为大学时看到温和在看,说是一本奇书,一直有兴趣窥其面貌。这两本书都如同鲜美的食材被不熟练的厨师烹饪的菜一样,营养是有的,只是味道太粗糙。
大学我就尝试啃过《三体》,啃了第一本就放弃了。如今再读,大部分章节还是靠听书才能磨过。里面对于三体世界的构造、对于人类计划的描述确实精彩,也能触发让人有一些故事之外的对人类和世界的思考;不过具体的故事和文笔那真的是太差了…… 读的时候也说不出,作者也会用一些文艺词汇,但就是味道不对,甚至有小学生在老师面前强行卖墨水的感觉。
比如每次写到外国人和中国人的对话,文风就会自动变成翻译模式,外国人说的话就是“哦,我的约翰,感谢上帝”,也许很国际化但放在一个中文小说就很别扭。比如里面凡是有男性女性对话的情节,男的必然觊觎对方的身体,要么就是屌丝喜欢白莲花,感觉在读什么新时代乡土文学。
《集异壁》,全名是《哥德尔 埃舍尔 巴赫 集异壁之大成》,人称奇书,我快看完了也没明白奇在哪儿——作者确实涵盖了许多知识领域,也表达了许多新的想法和观点,不过要么文笔太差根本讲不清楚,要么强行对不同领域融会贯通。
我觉得这是本不三不四的书,既非严肃科学读物,也不是大众科普,有点像某些民科的博客,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写点自嗨的东西。
不过不管怎样,我都会把他们读完,因为包子馅确实不难吃。
————————————————————
今年算是开了不少新的阅读领域,也值得记录一下。最近确实发现读书是开阔心智的方式,很多能聊到一起、稍微聊一些深度话题的人,看书都不少。
年初我在京东买了几箱纸质书,本以为多买分摊下来运费比较划算,结果是越多越重运费就花了六百多刀…… 所以明年第一个目标就是不间断读完最起码一箱。
一个新方向是开始读科幻;另一个新方向是开始读俄国文学了,《罪与罚》写得是真好,心理描写入木三分,也有哲学上的思考,人在本质上有没有平凡不平凡之分,一个人的使命和价值是什么。不过我觉得这本书也不好啃 —— 这里难啃并不是看不下去,而是太长了,太多故事和对话,再好看读下去也得有点毅力……
《安娜 卡列尼娜》也读完了,比起《罪与罚》这个更长,更难啃,有些部分比如讨论政治思想的我大段扫过。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笔确实一流,就算从翻译的文字也能看出他描写每个人,特别是安娜时那种灵动的笔触。我读的时候经常会有一种画面感。
我一直用微信读书,特别好用。它上面可以看到其他人读书做的划线和笔记,这功能有时候挺好的,有种大家一起读的氛围感,有的评论还会提供一些和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但也有时候很破坏氛围,时不时见到一些主观评论,比如看《安娜》的时候经常有人蹦出来说安娜出轨接受不了blabla,最奇葩的是我之前看基辛格的《论中国》里面说到文革,有人评论领导人做得对现在应该再来一次……
就好像读书像在读故事会一样,自己看不顺眼就出来踩两句,自嗨一下,都到这儿来读世界名著了,真没必要。人作者也不care。
————————————————————
今年确实忙了不少,工作是个无底洞,总是能找到活去干,但干完又不一定有回报。在世界最繁华的纽约曼岛待了一年每天还是两点一线我也太亏了。公众号也不更了,博客也没怎么写,周末推荐停在了一年前。估计就真得逼自己养成一个习惯每周固定写点东西才行。
除了那两本俄国文学,先把今年印象深刻的电影啊书啊补上来:
当尼采哭泣》—— 一个心理医生和尼采互相心理治疗的小说,讨论了许多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问题,比如人需不需要爱情,如何可以解脱。
生死疲劳》—— 莫言的书,一个家族的轮回故事,魔幻现实主义,虽然有各种屎尿屁但故事和文学性很强。
《Build: An Unorthodox Guide to Making Things Worth Making》—— 硅谷创业家Tony Fadell的关于怎么做产品和创业的书, 写自己连续创业,在苹果做ipod和iphone,和创办ring的故事。很有意思。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麻将》:这两部电影都是今年看的,终于有时间看杨德昌,不愧是大师。他的电影情节都很生活,也都是小人物,没有大张大合,却在短短几个小时能把数十年的才能有的情绪和感悟都娓娓道来。
《坠落的审判》《色戒》《过往人生》《乐土》—— 一些好电影,不一一说了。
除此之外,今年也走过了不少地方,留尼汪和首尔算是惊喜,阿拉斯加是意料之中的惊艳。
祝大家感恩节假期快乐,多多读书,多多旅游,与孤独和平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