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

生活中很多问题是无解的。我现在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矛盾。一边特别开心,一边特别难过;一边特别受益匪浅,一边特别不明所以;一边骄傲,一边愧疚;一边憧憬前路冲上云霄,一边忧虑前路跌落谷底;一边努力,一边虚度;一边感到希望,一边感到无望。

先说有意思的事儿。

上周去参加人生中第一个国际学术会议,CHI,是我研究领域人机交互最大的会,也是我觉得计算机领域最杂的会,光看看主题就涵盖各个方面:硬核一点儿的比如通信,传感器,优化算法;软一点儿的比如没卵实际用的艺术设计;偏人的比如心理模型,认知行为,偏机的比如智能硬件;从社会学出发的比如人种学调查,少数人口的社会问题,从生物学出发的神经机制,新型医疗等等。计算机每个领域都有一个最牛逼的顶会,有人说CHI是这些顶会里面最水的,不过我看来也是最全的,最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意义的。

不瞎扯了,反正人生第一次CHI就贡献给了蒙特利尔。这地儿真的是灰不溜秋,所有建筑清一色刚出窑的瓦砖色,无甚趣味。整个城市没啥特别突兀的高楼,地广人稀,每个街区拉的距离都很合适。虽说从飞机上俯瞰感觉像是没上色的乐高玩具的堆砌,走在街道上还是别有一番欧洲风味的,毕竟是说法语的城市 (反正没有西雅图好,哈哈哈,哪儿都没西雅图好)。

image

灰黄城市



虽然地理环境一般般,不过CHI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的妈呀,真的是大开眼界!去之前我老板跟我说,开会就是拓宽你的人际网,要记住social。我说我不会喝酒怎么跟人家social,他说那我不管。结果现实是,一千多人挤在一个大走廊三三两两social,我胆怯地想跟人家套话又不敢,只好端着杯子绕着墙for loop…… 心里一边想,怎么就没一个落单的人让我上去social一下呢?第一天最长的一次social还是我把一个人认错了:看到一个人低着头,怎么这么想我实验室同学呢,我就对着她大喊,“Rachel”!对方无应答。再喊,“Rachel!”无应答。走近喊,人一抬头,一看Rachel怎么变这么老啊,发现认错人了,尴尬突然往回走……正走着心里想,这不正是一个social的绝佳时机吗?于是再走回去,伸出手来,“Hi, I’m Ray, it’s so awkward, but I thought you were my labmate Rachel.”

人家是真的友好,遂发现对方是英国某学校的教授,研究人的行为转变机制。

我说,”cool! I find that area very interesting. It’s part like psychology. By the way, I’m currently 1st year student(常规自我介绍)my research area is text entry.”

人家显然对我和我的研究不感兴趣,遂说我要下去了,see u later!

并没有later,于是第一天最长的social终。



经历第一天的尴尬之后,我回airbnb跟另一个也是第一次参加的同学聊,他说我今天认识了许多人,有个人在google,有个人在哪儿,有个人跟我的research很像,以后可能可以合作。

我心里羡慕不已,于是决定第二天不管咋样,厚着脸皮打断别人也得介绍自己。

其实social这东西,尴尬几次就好了。之后遇见了几个特别屌的科学家,比如我做text entry(文字输入)领域里的Mackenzie教授,google的翟树民先生,俺老板的老板Brad Myers,微软的Andy Wilson, 斯坦福的James Landy教授……这个时候有个名老板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只要一说我老板名字,他们就说,哦,Jake是个很好的researcher!然后就会对我兴趣增加一些。Andy说我老板之前还跟他聊过我的research,然后给我提了一些建议,他说我老板是他的第一个实习生。我的天,真的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除此之外还认识了好多同学,CMU国内的学长们,一个学校平常见过面儿但没怎么正儿八经认识的学长学姐们,还有一些日本台湾英国德国法国的同学,总之就是认识了很多人。虽然可能以后也不再联系,但如果有合作机会,直接发个邮件“Hi, we met on CHI and talked for a while”岂不美滋滋。



参会的每天晚上我和实验室的同学一直奔波在各个party:第一天是CMU的,第二天是我们学校和UMich还有GeorgiaTech合办的,还有UofT的,第三天是CHI会员们自己弄的一个Queer party(任何人都能去。。。),里面还有人妖秀一样的节目,我们最后还在台上跳了舞,总之真的很high。high到作业都没写,回来之后才开始赶 :)

image

lab mates 一起跳舞!红红火火恍恍惚惚

说说听各种论文报告的心得:好多报告真的就像一坨屎,听一两分钟就不想听下去了。。。 特别是,如果是日韩友人(呃。。。国内也有一些),或者某些欧洲友人操着一口家乡话来演讲的时候。有些PPT做的就不是给人看的,我总结一下:

  • 上来先把related work讲得一清二楚,事无巨细,时间过半才开始将自己的工作 — 我们是来听你做了啥的,根本不需要知道人家做了啥。演讲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听众兴趣,尤其是前三分钟。所以最好开门见山,先提出一个研究问题,然后说俺们做了啥来解决。一定不要按照写论文的顺序讲……
  • 字体用等线,低对比度,小字号的,根本就不想让你看清的;或者一张ppt塞了一堆bullet points,挨个有感情朗读的;或者一张ppt塞了超过两个图,让你自己看上面xy坐标轴都是啥的(根本看不清);或者里面有各种缩写专用名词又不加注释的……拜托以后做PPT的时候,少说也去上网搜一搜诸如PPT presentation font,或者查一查 how to make good presentation,花五分钟阅读一下,享五十年快乐人生。
  • 演讲的语气真的很重要!一定要声音大,有自信!声音小,或者一上来就是有感情背诵的,真的让我睡着了好吗!其实我觉得最好的演讲是让听众有参与其中的感觉,像是那种对话的口吻。
  • 回答问题的时候,有次一个人问报告者有没有做XX,报告者回答说没,然后被问为什么,回答说没就是没……你好歹说以后会考虑的好吧……
  • 以及有的paper不是报告的问题,我觉得是靠运气才被选中的吧,都什么玩意儿也能中…… 整体来说,会讲的人讲的还是很牛逼的,听过之后就算是不熟悉的领域也能有一些收获。

image

实验室学长Martez的演讲



说点儿乱七八糟的事儿。

过去之前决定是拿Switch还是kindle。一想第一次会议,是去学习的,而且好久没看过闲书了,就拿了kindle,在飞机上读完了一本《人类简史》,也是七天唯一读的一本。书写得好极了,虽然里面有些想法啥的不敢苟同(比如现代社会制度、组织和各种社会体全都是人想象出来的产物;或者人和其他生物没啥不同;或者欧洲发展超过了亚洲是因为欧洲人知道自己无知……太多了),不过我觉得可以把这本书列为对我三观影响最大几本之一。其他几本有《乔布斯传》,高中读的,对我当时对未来职业和人生观产生了巨大影响;《三重门》,高中读的,这是我第一本能够好好读的韩寒的书,之后就经由韩寒产生各种叛逆思想;《知音》《知音·海外版》《故事会》……打住打住,跑题了。

我真觉得,想要进一步认识世界,这本书真的是很好的一个资源。而且他写的很有趣,不枯燥。前半部分尤其有价值,探讨智人种为何发展成当今的人,原始的社群形态如何变成农耕再到工业,为什么现在的各种社会问题和歧视会成为问题和歧视 — 比如女权,比如不同性向,比如种族;反正就是各种引起思考,引起“深度”思考。我强烈推荐看这篇文章的所有读者都去看一看,血赚不亏。

另一件事儿就是人权的事儿。第一天CHI开幕演讲是一个约会软件OkCupid公司的创始人,然后他讲了许多男女之间的数据,比如男的普遍喜欢给年轻的女性打高魅力分,丑的女性普遍会有更高的回复率,总之就是展示一些直男直女之间的统计数据。然后和几个实验室同学下来聊的时候,大家普遍对此演讲和此演讲人评价恶劣。大家认为首先他讲的跟这个会内容没啥关系;其次他太有bias了,因为CHI的氛围是diversity,他在演讲中只用到异性恋的数据,对于其他性向,他的评论是“总之各种性向里,man try to be more like man, woman try to be more like woman”,言语中透出自己的歧视。然后我们就聊到平权问题,比如说现在美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我说我觉得有钱人靠能力自己赚的钱,没什么问题啊。

同学说,这不对,因为很多有钱人实际上只是因为他们爸妈有钱。穷人只是因为他们爸妈穷。你从穷蹦到一个好学校,或者提升一个阶级的概率是特别小的;我觉得咱们现在在UW读书,只能说是lucky。

我一想有道理。富人越富,有资源有人际关系,就会越富 — 就好像我有一个有名的导师,来自一个有名的学校,跟别的人介绍的时候别人就会对我关注多一点,如果我来自山东蓝翔,导师叫做约瑟韩庞麦郎,没谁会正眼鸟我一眼。

又比如现在的种族问题。我说我觉得现在平权问题是不是有些走极端了?比如有些黑人,违法被抓就可以说被别人是种族歧视;或者流浪汉,在大街上随地大小便也不会有人管。又比如一些公司或者学校,对亚裔和白种男性的歧视。我觉得如果真的是人人平等,那就应该不管身份背景如何,只看一个标准,比如考试成绩。

同学说,你知道equality and equity吗。她就搜出一张图片给我看。她说,就是因为各种历史原因,一些人没能获得跟另一些人同等的资源,所以本来大家的环境就不是平等的。绝对的平等其实并不公平。

image

著名的Equality and equity图片

我说那你觉得该咋弄呢,只看分数对少数群体不公平,如果按照人口分布比率硬来又对多数群体不公平。她说我也不知道。

又聊到川普,他们说川普真的很烂,因为他在强化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加大贫富差距。我说那你觉得应该咋办呢?她说对富人增加税收,像欧洲一样,福利制。然后我们又聊了很多问题,更多的是以“我也不知道”结束。

比如要是真的福利制好,大家应该会都支持Bernie Sanders。但最后很多人都不支持他。

反正觉得来到美国之后,是身不由己地开始接触政治。接触政治之后,才知道哪儿的政治都不完美,乱七八糟,看起来都像是无药可救。时值看罢《人类简史》,又和同学讨论了各种社会问题,只能感到越来越矛盾。

就算是在一个个人的层面上,我也是有很多矛盾。比如回来之后特别想放松,但学业任务繁重还要继续;比如我今天看《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里面老爸跟他儿子说的,就算是痛苦,也是值得的回忆;比如各种漫长离别和快乐时光的短暂;比如看中两个大衣不知道选哪一个。前一段上课接触到一个心理学的理论叫做“认知失调”,讲的也是矛盾 — 而且当一个人面对对自己既有观念强烈冲击的事实时,常常会用一些谎话说服自己,尽管他可能知道这是假的。

更不要提群体层面,社会层面或者国家层面的矛盾。

可能这些矛盾根本没有解法,不同的人希望相信矛或者盾,或者都不相信。

不过,如果一个人至少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这些矛盾的存在而不是一昧认为只有矛或者盾,不能说一定会解决矛盾,但他会对这个世界更清楚一点。

就是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仅仅比其他人多清楚那么一丁点,就能看清远处那么一丁点,然后把整个进程改变了那么一丁点。



© Mingrui Zha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