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阵雨
多年之后,我还是会偶尔想起高中一个夏天,和同学拿上羽毛球拍,在吃过晚饭天还未暗的当儿,跑到主楼广场用力挥拍,仰头看球掠过天空的瞬间。
然后电影过场的手法一般,放下脑袋,看到的是窗外如豆大的雨滴,摇晃不止的树,听到轰隆隆的雷声。
傍晚我从公司出来,揉一揉酸痛的肩膀,踩上单车,嗅到雨后湿润夹带泥土的热气,这种味道让很多个夏天从脑中闪过,比如小时候爷爷家聒噪的蝉鸣,我妈医院路上成排的梧桐,被逼着背英语时房间的电风扇,高中放学飞快骑回家还未结束的日落。还有大学军训第一天,大家结队走在学堂路上,浓密的树荫笼罩下来。
就要结束了。
一
前段日子无意间翻到一个毕业学长的日志。实习时暂时找不到可做的事情,无聊之余打开学长的网站,发现居然更新了。读第一段,发现是读研毕业的总结。读着读着,慢慢觉得自己头顶充血,头皮发麻,读完后只剩下钦佩和自愧不如,一如大一读完郭家宝学长日志的感受。学长讲自己一年多时间大概做了在外人看来极厉害的三件事,最后甩开以前的包袱,跳到另一个新的领域要重新开始的过程。让我佩服的一点是,他在不断地创造意义和价值,不仅是对自己的,也是对社会的。
我很在乎意义。现在我与以前不同的一点是,以前做事总会考虑对学习的意义,现在会考虑对自己和社会的意义。一旦发现一段日子忙忙碌碌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就会觉得虚度。然而虚度多了,竟然麻木起来。对新的事物提不起精神,闲下来又不知所措。大四狗,“狗”的形容像极了生活的常态,趴在地上吐着舌头,耷拉着眼皮。前个月我在电脑上写,“别让过去的自己鄙视你”,放到桌面,没什么卵用。这篇日志,就像傍晚的雷阵雨,唤醒以前那个我。还有很多事情没做。
二
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就要结束了。不过事情总是做不完的,就像温和说的,锅永远不会消失,所以要学会享受生活。大学是个神奇的地方,我在这里遇到了很多神奇的人。其实环境的本质就是这个环境里有什么人。不同的人给我接触不同事物的机会,在我脑子里开辟新的思想。比如骑行川藏线,比如合伙创业,比如跳出课程制度交换回来补课,比如拍一段小电影,我恐怕从没想过。但当你跟特定某些人相处一段时间之后,会不自觉地有想做某事的冲动。他跟你说,“咱们一块儿去做这事儿吧,我看能成”;或者你看到他做的事,跃跃欲试——总之,人的一部分是其他人。遇见这些人是一生之幸。
遇不遇见是一回事,受不受影响是另一回事。我其实挺得意的一点是,这几年虽然没什么巨大成就,但各种东西都主动试了一试。其实很多时候自己心虚,不知道能不能成,比如车协会长跟我们说“暑期有个实践你们想不想参加?”,温和跟我说“我学长想找个iOS开发你感不感兴趣?”,或者新闻系同学跟我讲,“清新时报想做个网页,不知道你可以帮忙吗?”,反正我接受要么是因为热血,要么是冲动,不过多半是好奇——这件事情到底是什么?我可不可以?保持一种主动和好奇的态度是让我大三以前一直那么忙的原因吧?虽然累但是很充实。
三
前几天一个学弟加我,对我说,“学长好,听说你的经历很传奇,很想向你学习”。我突然想到以前自己那时候,也是想着找不同的学长和老师,请教他们人生经验,阐述自己的想法请他们评价,然后暗暗定下计划将来要如何。但是现在看来,有些经历更像是知乎上的小故事,引人入胜却不现实。对自己效用如何,还得亲自体验一番。以前一个老师说,大学就是不断试错的地方,因为这时候你的试错成本最低。我似乎试过不少错,最后幸运找到暂时想做的,又万幸在想做的方向有了进展。
其实还是很惊险的,回顾整个过程,如果哪个环节我有稍稍的错过,可能今天就会换了模样——我是去骑川藏了,幸好活着回来了;我是没上小学期去香港实习了,幸好老师给了替换作业的条件,让我能顺利毕业;我是暑期去了MIT,幸好申请暑研的时候几十封邮件里只有那位老师接受了我;我是大四补课没怎么认真学,幸好有学弟学妹的帮忙不至于挂科……不过这么推算,我甚至可以说幸好我在地球上出生,是个人类……偶然又是必然。每件事都有它自身的意义,假设不成立,没有如果,遗憾终究是遗憾。
四
我很遗憾的一件事是,没能培养一个特长。可能是专门的兴趣,比如我自学过吉他,口琴,但只是入门即弃;或者特殊的能力,比如算法能力,熟练运用某种开发工具的能力,也没有在某个领域驻留很久。倒是浮光掠影地走过很多东西,然后迫不及待地感觉索然无味再跳到另一个。心态过于浮躁。读博可能是个好机会,培养自己专长的好机会。
东张西望,东拼西凑,东奔西走,东成西就。
这学期不自觉看了许多关于生活和理财的知识。可能是临近毕业,突然要开始考虑衣食住行了。
一个新人要步入社会了,请大家多多关照。